陕西富平:柿乡带笑颜

2025-06-02  


      鲜柿流心,千年风味。陕西富平县位于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过渡地带,已种植柿子2000多年,是全国闻名的柿子优生区和“中国柿子之乡”。柿饼在国内外享有盛名,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之一。

深秋时节,走进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,成排的柿子被悬挂在晾晒架上,橙红的尖柿像小灯笼一样挂着。农民忙着将丰收的鲜柿用传统手艺制作成柿饼,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。“柿”业的持续“走红”,为县域的发展赋予新的创造力和生命力。

     匠心筑“柿”业 甘甜沁人心

土特产,是农业大县富平的优势所在。每逢霜降,富平的柿子红了,当地的柿农们便忙碌起来。村里村外、房前屋后,一串串削好皮的柿子整齐垂挂在架子上,散发着淡淡果香。

一大早,53岁的富平庄里镇三庄村村民赵国林和妻子戴莹娟便开始准备一年的“大事”。夫妻二人各自分工,戴莹娟快速操作新购买的削皮机,赵国林则处理其他的环节,不一会儿,削好皮的尖柿便被成排悬挂在架子上。

      在富平,一些村民祖祖辈辈以种柿子、做柿饼为生,延续千年的传统‘吊柿饼’手艺。“我做柿子30多年了,每年到了霜降才能启动制作,全套流程一套不能少,不然做出来的柿饼就失了风味。”赵国林说。

每年10月下旬开始,当地村民家家户户门口便整齐吊起一串串柿子,如同一面面橘黄色珠帘。从采摘、削皮、挂架,到捏心、下架、出水、潮霜,削好皮的柿子一般要经过50多天的吊挂晾晒,经过繁复的工序精心打磨,一枚枚挂满白霜的“流心”柿饼才最终形成。

“早些年,柿子不卖钱,只能自我消化。镇上大力发展柿子产业后,村民提高了收入,盖上了房子,过上了好日子。”赵国林说。

“尖柿娇嫩,不能用长杆子打,必须爬上树一个个小心摘取。”站在自家9亩柿田里,柿农靳美玲说着。每年柿子熟了,忙不过来时,靳美玲要招呼二三十位帮工过来一起采摘。富平果农都是上树的“好手”,提篮、摘果,一篮满了再换一篮,休息的空隙,也会顺道品尝枝头“原创的大自然风味”。